菲利普-罗斯柴尔德男爵(Baron Philippe de Rothschild)在酒标设计上一直是一位先驱者。1924年,他接管酒庄两年之后,首次邀请了一位艺术家为他设计酒标。在当时的波尔多,很少有酒庄自行装瓶葡萄酒,所以酒标也被认为没那么重要。木桐的1924年份酒标由Jean Carlu设计,体现了立体主义的风格,这在那个时代而言是相当超前的。1945年,菲利普男爵为纪念二战结束,特别设计了一款酒标,设计灵感来自丘吉尔著名的“代表胜利的V(Victory)”。从那之后,木桐开启了每年邀请不同艺术家设计酒标的传统。之后也开始有其他酒庄效仿木桐的传统(比如奇安蒂经典的尼塔帝酒庄Nittardi),开始每年设计艺术酒标。
大名鼎鼎的克莱蒙教皇酒庄位于波尔多市的地界内,其葡萄园最早种植于1252年。Bertrand de Goth成为波尔多的大主教后,他的兄弟将这片葡萄园送给他以示庆祝。1305年,Bertrand被选为法国教皇,成为了“克莱蒙五世(Clément V)”。他将葡萄园赠给了波尔多大主教,之后的波尔多大主教代代承袭这片葡萄园,直到法国大革命打破了这一传统。正因为浓厚的宗教背景,克莱蒙教皇酒庄的酒标带上了代表法国教皇的交叉钥匙纹章。
贝拉斯达酒庄
Chateau Balestard la Tonnelle
酒庄10公顷的葡萄园距离圣爱美浓镇并不远,耸立在葡萄园间的古老哨塔(tonnelle)具有极高的辨识度,也暗示了葡萄园悠久的历史。贝拉斯达酒庄的酒标值得一提,是因为它上面有一首15世纪法国诗人 François Villon写的诗,其中提及了这座酒庄。酒庄的主人 Capdemourlin家族拥有贝拉斯达酒庄,以及其他几个圣爱美浓酒庄已经有几个世代的时间。诗人Villon在诗中用“神圣的琼浆(divine nectar)”来押韵“贝拉斯达(Balestard)”——显而易见,酒庄再也找不到比这更好的词汇,来形容他们的美酒了。
马拉帝酒庄位于佩萨克-雷奥良,和龙船酒庄( Château Beychevelle,见后文)相似,它的酒标描绘的也是一艘船。马拉帝公爵(Comte de Malartic,1730-1800),也就是Anne Joseph Hippolyte de Maurès于18世纪买下了酒庄,这幅酒标也有向他致敬之意。马拉帝公爵曾经是一位军人,后来成为了声名赫赫的殖民地总督。1756年开始的英法“七年战争”中,他曾经在魁北克成功击退了英军的进攻。
评论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