酿“自然酒”就是什么都不做吗?其实,要令自然散发出夺目的光彩,是需要一点帮助的……
专栏首发于Decanter杂志2018年5月刊
十五年前,我写了一本书叫做《新法国(The New France)》,里面我不停地用一个词:“不干涉主义(non-interventionism)”。这其实挺奇怪的:在法语里面,就没有这个词。我都不知道该怎么把它翻译成法语。
书都是为读者而写的。而我这本《新法国》,则是写给讲英语的葡萄酒爱好者和酿酒师们的。十五年前,法律规范死板、品质参差不齐的法国酒有点不受英国人待见。
相比之下,南半球以及加利福尼亚等新兴产区,则正在蒸蒸日上的发展过程中。由于大量依靠人工干涉和管控,新世界的酒品质似乎更“稳定可靠”,也赢得了广泛的喜爱。但是,无论是北半球还是南半球,酿酒师们都宣称想要酿造“有风土特征的葡萄酒”——他们认为,风土才是葡萄酒的未来。他们是对的。
也就是说,我用的“不干涉主义”,其实是风土的一个基本原理:如果你想酿造一款“反映风土的葡萄酒”,那么就必须尊重产地的特色,以及当地出产的原材料。产地、品种以及气候,都融入了酒汁的化学成分中。你可以调整、干涉这个过程,但是同时需要明白,一旦这么做了,风土和气候留下的痕迹可能被纂改得不见踪影。
这个道理在法国广为接受,大家甚至觉得没必要再提它了,这就解释了本文开头的话题。
十五年后的如今,人们开始普遍接受返璞归真的酿酒原则。如果我要重新写《新法国》,恐怕都不会再用“不干涉主义”这个怪怪的词了。
岂止如此,现在我们已经超越了“不干涉”,而走上了“自然酒”险峻多舛的道路。
走在这条道路上时,有时候阳光普照,酿出的葡萄酒极其美好。但如果遇到天公不作美,倾盆大雨从天而降,酿出的酒也会惨不忍睹。
自然葡萄酒的前提,就是完全的不干涉主义,将自然的光彩发挥到极致。
这就引发了另一个讨论:“不干涉”在酿酒时,不应该意味着“不作为”。这是澳大利亚酿酒先锋、Decanter杂志年度人物Brain Croser提出的观点。
自然是朴素的,要将自然打磨出夺目的光彩,是需要一点帮助的。有人将酿酒师比作“助产士”,是个挺恰当的比喻:如果助产士也讲求“自然”而什么都不做,那么孕妇死亡率必然飙升,酿成悲剧。原教旨主义者所谓的“不干涉”,正如他们主张的所有观点一样,都注定是个灾难。
酿造自然葡萄酒时,“恰恰需要极高的知识水平,进行细致入微的观察,并且投入大量的资金,才能真正在种葡萄和酿酒时,成功地做到‘不干涉’。”Croser说道。他是对的——只不过也有小型酒庄,因为没有大酒庄的雄厚资金,只好用极其辛苦的劳作来填补。
那么,怎样才是真正成功的“不干涉”呢?在Croser看来,两个关键分别是“知识”和“观察”。酒农需要知识来理解葡萄园中的现状,或者分析发酵罐中每一刻的变化,如同哨兵一般,时时刻刻保持警戒。
从发芽到装瓶,要怎么观察?观察到的现象意味着什么?知识和经验有多少都不够用。不干涉主义的酿酒手法是“主动地什么都不做”,从而最大限度地尊重原材料的特征,同时最小限度地允许偏差。
要在熟度最完美时,采摘当地和当季最好的葡萄,往往意味着整个夏季都要不能停歇地忙碌。就算采到了最完美的果实,接下来要将它们酿成清澈纯净的酒液,则需要细致的分析,无比的耐心,一丝不苟的卫生控制;此外还要收敛地使用橡木,并且高明地运用硫化物,避免杂菌滋生或者其他缺陷,令风土的痕迹荡然无存。
如果做不到这些,还不如充分运用所有酿酒手段,做出种种调整和修正,至少能酿出中规中矩的酒。
作为饮者,我们生在了一个幸运的时代:现如今,无论是南北半球,几乎每一款精品葡萄酒,都是根据减少干涉的理念酿造的。
相比之下,那些比较“潮”的自然葡萄酒往往都面临着巨大的争议:你需要自己判断,喝到嘴里的这款酒,究竟是否做到了纯净绵长,还是在破坏你对自然葡萄酒的信任。
如同酿酒师一样,饮者们也需要警戒:如果是纯粹不作为,还将之奉为“自然”、“原教旨主义”,那本质上不过是空有崇高理想,所行却扭曲怪异的产物罢了。
编译: 吴嘉溦 / Sylvia Wu
DecanterChina.com刊登的所有内容版权属于Future plc。未经Decanter书面授权,任何组织和个人不得以任何形式或方法对该内容的任何部分进行复制、转载及传播。
DecanterChina.com官方媒体合作伙伴(查看“关于我们”)在与Decanter签订媒体合作协议后可对一部分内容进行转载。联系china@decanter.com咨询如何成为DecanterChina.com官方媒体合作伙伴。
评论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