聊聊“看标喝酒”的那回事

作者:

图片:Decanter美酒相遇之旅。拍摄:Cath Lowe/Decanter

你属于“看标喝酒”一族吗?举手来我看看。

没什么人举手啊。当然了,Decanter杂志的读者朋友们,必然更懂酒一些;我们讲究的,是挖掘那些物超所值、令人惊艳、又深藏不露的佳酿。

这不,我们刚刚结束了一场品鉴会,大家有的还在埋头写那款来自保加利亚的阿里高特(Aligoté)葡萄酒的品酒词,要不就是在绞尽脑汁把Sauvignon Vert*葡萄和Sauvignon Blanc(长相思)的区别用文字记述下来,不然就是在仔细翻看拍卖会的手册,看看能不能淘到一款老年份的葡萄牙小众产区酒。

*Sauvignon Vert:智利曾经一度以为它就是长相思而广泛种植。实为意大利弗留利的一种当地品种。

但是话又说回来,我们对“看标喝酒一族”是不是太过苛责了?

如果有人要送来一瓶白马酒庄的佳酿,或者倒一杯路易王妃水晶香槟,至少我认识的人当中,没有一个会说“不”。

传统意义上的“看标喝酒”者,往往指的是经济实力大于品鉴经验的人士。这有什么不对呢。从“最好”的葡萄酒开始入门,未尝不是一种精明的策略——同时保持开明包容的心态,葡萄酒世界的大门依然会向他们敞开。

想当年,19岁的小护工(我)决定花掉一个礼拜的薪水,在家附近的零售店专门订购一瓶1971年的拉菲,就是基于这个想法。(我等了一两年后才开瓶喝了它,只可惜这次追“星”的经历,只令我又困惑又失望)

朋友圈、Insta、微博这些社交媒体,又给了“看标一族”新的定义。

翻翻我的酒友和熟人们的朋友圈,几乎穷一色是连串的酒瓶图片,配上简短而欣喜若狂的一段赞美——相比之下,我显得穷困潦倒,而且没见过世面:天哪,我的这帮朋友,天天在喝名酒,简直是住在酒窖里了。除非特别情况,我顶多会买几瓶还可以的酒,决没有那种说出价格来会让人下巴掉地的金贵酒,发起朋友圈来也乏善可陈。

也许,社交媒体正日益把我们都变成了“看标喝酒”的一族:因为在朋友圈里,有图有真相,而酒标就是那张关键的“图”。

宏观而言,每个人生活中的光辉时刻总是有限的,在微博和朋友圈的时代,人人都难以自抑地展现着光鲜的一面,做着自我营销。

我真心希望通过社交媒体看到的,那些少了喧嚣、更加私人真实的生活剪影,却恰恰是缺失的。

新时代的“看标喝酒”之所以成问题,并不在于对那些顶级大牌的追逐——身为爱酒之人,我们都难免为它们所诱惑——却在于目的变了味道:有些人喝名酒,不是为了拓展葡萄酒见识,而是单纯为了炫耀自己的身份和地位。

我不禁想到了“可怜的”葡萄牙足球巨星C罗——去年11月,他大驾光临伦敦的一家苏格兰餐厅,开了一瓶价值18,000英镑(15万人民币)的李奇堡(大概是DRC),还有一瓶9000英镑的柏图斯1982,和朋友们花了15分钟喝了一杯多点,就全都离开去隔壁的O2场馆看网球了,把这些没喝完的珍酿丢在了身后。

我也许不应该继续说下去了——评荐打分、鉴定优劣对于任何葡萄酒作家而言,都是工作的重要部分。但是我还是会继续,因为“比较性品鉴”的孰是孰非,确实是个值得讨论的话题。

“C罗式”的看标喝酒,正是我们对于“最好”而不是“不同”过度重视的结果。我们进行越多的比较性品鉴,堆积起越多的品酒词和评分,就对“最好”越是执念——同时,我们也就离葡萄酒世界能带给我们的那种深邃广阔的、由理解和品饮带来的愉悦渐行渐远。

当然了,我依然不会拒绝一杯白马酒庄的佳酿,但我也有很多次,被一款看似平凡的葡萄酒深深打动,它们带来的惊喜,甚至远超过那些大牌明星酒。

这就好比,你不一定要登上自然奇观美国大峡谷(Grand Canyon),也可以体会自然的伟大。充分的理解与启示,催生高密度的体验;而在葡萄酒世界中,理解与启示围绕的轴心,正在于那些精心雕琢的“差异”。

相比之下,追求“最好”其实是在借鉴他人已有的经验。如果你不在其中投入自身的努力和情感,那即使打卡再多的名酒大酒,也是毫无意义的。

编译: 吴嘉溦 / Sylvia Wu

DecanterChina.com刊登的所有内容版权属于Future plc。未经Decanter书面授权,任何组织和个人不得以任何形式或方法对该内容的任何部分进行复制、转载及传播。

DecanterChina.com官方媒体合作伙伴(查看“关于我们”)在与Decanter签订媒体合作协议后可对一部分内容进行转载。联系china@decanter.com咨询如何成为DecanterChina.com官方媒体合作伙伴。

评论

Your_name: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