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美说酒__一个中国酿酒师眼中的葡萄酒
9月底,宁夏举行了葡萄酒的系列活动,期间我遇到几位来自英国的客人。共进晚餐时我提到:吃手抓羊肉,嚼着生大蒜瓣味道最地道——其实,当地人都是这样做的,我并没有故意让客人难受的意思。对于客人来说,生大蒜似乎比盘子里被称为“海黄瓜”的食物(即海参,英文为sea cucumber)要更容易接受,他们居然这样做了,比我多年前第一次尝试蓝霉奶酪要痛快得多!
席间谈到他们参观的“德大”酒庄,有人问我:这个酒庄是为去年酿酒师大赛*专门建设的?以前我总是会被问及一些支离破碎不连贯的问题,这一次也就能够马上就理解这个存在明显顺序错误的问题——“德大”酒庄在宁夏葡萄酒局成立之前就立项动工了,“酿酒师大赛”却是葡萄酒局成立之后举办的一次活动,逻辑关系很简单。问题出在了哪里?翻译——或者是传递信息的人有意无意地忽略了部分信息。当然也有人会说是中国的体系难以让来访者获取真正有效的信息。
或许大家更愿意相信是后一原因造成这种结果。无论如何,来访者所获得的结论往往与现实之间存在很大差距,这也是不争的事实。
让我产生感慨的,不是那次晚餐的席间交流,而是之后看到的关于“宁夏葡萄酒庄分级”一事的争论——确切地说,是一些批评。
宁夏成为一个葡萄酒产区,并且现在获得了广泛的关注,但是在2011年加贝兰参加Decanter世界葡萄酒大赛(DWWA)报名时,网站的下拉菜单选项中还没有“宁夏”这一产区选项,以至于“贺兰山”葡萄酒报名只能选择了“新疆”产区,有人还以为他们又开辟了新的葡萄园呢!好在加贝兰报名时在备注栏中专门给出了说明,以至于后来发布结果时,人们适才开始关注中国原来有一个“宁夏”葡萄酒产区。
宁夏葡萄酒产业的发展历史很短,最多可以追溯到1985年——真正形成产业规模,也就是1997年以后的事情,及至今天成为备受关注的产区,成立了中国第一个省级的“葡萄酒局”,被国际葡萄与葡萄酒组织(OIV)吸纳为观察员,发展可谓迅速。快速发展的背后,必然存在一些风险。中国有些葡萄酒老产区发展中出现的各种困惑,宁夏葡萄酒行业正在努力地尝试予以避免:
目前当地葡萄酒业者致力于优良种苗的引进。加贝兰的品种构成中提到使用了5%的蛇龙珠;今年葡萄酒大赛部分评委提到宁夏葡萄酒的“Green”风味,都是源于葡萄园中混杂的蛇龙珠所至。除了近几年新发展的葡萄园,你或许难以找到一块品种纯正的葡萄地;
种植与酿造技术规范的制定肯定是必要的。即使宁夏没有足够的历史来证明哪些技术模式是最好的,但是,总是存在一些相对好的技术方案,而另外一些技术方案是不适合的。制定阶段性的技术规范,并在发展中修订与完善,应该没有什么方向与逻辑性错误;
作为新产区发展葡萄酒产业,提倡与旅游等已经形成地域性影响力的产业相结合。发展葡萄酒旅游,在加州和猎人谷都有不俗的表现,或许也是宁夏葡萄酒产业发展需要关注的领域;
宁夏酒庄的数量已经达到几十个——规模不等,开展业务的方式也不尽相同。如何将这些已经存在的酒庄的发展加以引导与规范,避免在另外一些地区出现的无序无规则的状态,也是宁夏葡萄酒产业管理者需要重点关注的——宁夏目前葡萄酒产业发展处于相当初级的阶段,尚存在加以规范的机会,这种背景下,产生了酒庄分级管理的构想。
……
世界尚且不是完美的,宁夏葡萄酒产业发展中肯定存在一些不足;也只有发现这些不足,才可能有完善的机会。我们愿意聆听一切的批评,那怕是夸耀式的批判,我们也会从中汲取动力——这是我近距离接触到的宁夏自治区(可以简单地称为省)以及葡萄酒局两级行业管理者的心声。如果你坚持认为中国没有这样的领导,我也就无话可说了。
“评价一件事物,一个事情,唯有直接接触,实地考察,全面了解,或许才能够形成完整的认识;道听途说,肯定不行。”当我与一位业内的长者谈论宁夏葡萄酒庄分级之事时,他为我道出了自己的观点。
是啊,批评与批判肯定可以推动发展与改革;但是,被批判的同时,我们也需要发展的建设性意见,不是吗?
*2012年宁夏自治区政府邀请世界各地的年轻酿酒师来宁夏,参加利用当地的葡萄酿造葡萄酒的比赛,借此推动宁夏本地酿酒师与国际酿酒师的交流。
编译: 吴嘉溦 / Sylvia Wu
DecanterChina.com刊登的所有内容版权属于Future plc。未经Decanter书面授权,任何组织和个人不得以任何形式或方法对该内容的任何部分进行复制、转载及传播。
DecanterChina.com官方媒体合作伙伴(查看“关于我们”)在与Decanter签订媒体合作协议后可对一部分内容进行转载。联系china@decanter.com咨询如何成为DecanterChina.com官方媒体合作伙伴。
评论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