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美说酒__一个中国酿酒师眼中的葡萄酒
吃喝之事虽然在生活中很重要,但是,一段时间以前,中国人一直羞于公开谈论,因为那时“吃喝玩乐”,与“不务正业”、“不思进取”同义。
矛盾的是中国传统文化对吃的态度却不是这样——中国传统文化为农耕文化,人们通常靠天吃饭,食不果腹的状态时常发生,久而久之,人们对“吃”就产生了敬畏,甚至于用“吃”来表达庆贺节日——中国的传统节日哪一个跟“吃”无关呢?
记忆中的童年,虽没有忍受饥饿之困苦——感谢父母的辛勤,然而,从奶奶、父亲那里听到的,多是忍饥挨饿的“吃”的故事;而描绘吃喝之事的美妙,只能从古文中的只言片语聊以慰藉。
而今,奶奶她老人家早已撒手而去,父亲童年挨饿的故事显然对下一代没有了吸引力——或许他们根本就不知道什么是“饿”的感觉,不仅如此他们甚至于可以明确地表达对某种食物“爱吃”或“不爱吃”的自我感受,而不是一味地俯首帖耳。
哪怕不再有聆听自己唠叨的听众,父母亦可享受自己早已丰富的餐桌,每每家庭团聚之时还可以很有成就地表现一下,只是苦了我们这些“跨届”的一代。好不容易不再进行“忆苦思甜”,可以正大光明地谈论一下盘中的吃物,在没有学会怎么“装”之前,却又因西风渐进,花花绿绿的葡萄酒出现在餐桌上,中餐配葡萄酒俨然成了更重要的一个餐桌上的话题。
也就是最近几年的光景,随着中国葡萄酒消费市场的快速发展,复制西餐搭配葡萄酒的方式,在中国亦有愈演愈烈之势,空有热闹的场面,消费者却并不领情,令推广中餐搭配葡萄酒者很是落籍。
如果给出一道菜,我们总是能找到与之绝妙搭配的一款酒,反之亦然;或者说一种风格的葡萄酒可以搭配一种什么类型的菜品,一一对应来说,总能找到合适的结果。但是也有一些似是而非的搭配——比如有人可能喜爱自家的红葡萄酒(肯定是的),也喜爱(或者是仅仅知道)中餐的糖醋鲤鱼,便硬拉配,如果你真的认为餐酒搭配如同婚姻,那么这岂不就是葡萄酒版的“包办婚姻”!总不能让我们的消费者回到封建社会,为这种包办唱赞歌吧?
或许,在推广中餐搭配葡萄酒时,我们忽略了一个重要事实:餐酒搭配,除了味道的配合与融合,中餐厅的“服务形式”应当首先考虑到。
开始思考这个问题,是在11年前的春天,朋友庄布忠在波尔多宴请当时在学习葡萄酒的中国学生,当然是一个中餐馆,我们点了酒也带了自己的酒。喝着香槟,点了4道餐之后,布忠放下菜单(但是他坚持暂保留菜单,而未还交服务生),示意服务生可以开始了。我当时很是诧异——我们5个人,按照一般中餐的习惯,这几道菜应该是不够作为我们晚餐的,何况,所点的还是一些比较简单的菜品,我有点困惑。
布忠拿出了早已冰好的Domaine de Chevalier Blanc,服务生为大家斟上,谈笑中,晚餐也就开始了。白葡萄酒进行半时,布忠又点了4道热菜,这些是中餐中相对隆重的菜品,红葡萄酒杯也开始摆上……我这才恍然大悟——原来布忠是在通过点菜协调餐酒搭配!席间,中餐如何配葡萄酒,也成了我学习的一个主要话题。
众所周知,中餐有冷热荤素之分,酸甜苦辣之别,各种海鲜与肉类应有尽有;但是千万不要忽视:习惯上,一旦客人点完菜,菜单传至厨房,上菜顺序跟前厅就没有关系了——不管理由是什么,在中餐馆就过餐的朋友肯定对这种情况记忆尤深:点完菜之后,大家尚在寒暄,忽然之间,各色菜盘摆满了桌面——不摆满桌面来招待客人,主人会有愧疚感,但是面对这样冷热荤素、酸甜苦辣同时呈现的餐桌,如何来搭配葡萄酒呢?11年前的一餐,布忠给我上了很好的一课。
如果餐厅经营者想主动尝试中餐搭配葡萄酒,是不是可以借鉴这种原则——既不过份改动中餐进餐的热闹场面,又可以实现餐酒搭配的基本原则,将不同菜品按照风味类似的原则进行分组,然后不同组之间按照口味由轻至重,由简单到复杂的顺序呈上,不是正好可以实现餐与酒的搭配了吗?
忽视中餐服务形式,单纯进行中餐与葡萄酒的搭配是不对的,可以肯定地说,想通过改变中餐进餐方式而适应餐配酒的想法,肯定是行不通的。中餐桌的热闹形式,不是在几年间形成的。即便在SARS期间,卫生学家也曾经倡导中餐进行分餐制,但是,SARS之后不久,人们又心安理得地享受餐桌上传统的热闹方式。或许这些问题本来就不是“对”与“错”的问题。如果真的有人认为中餐“集中上餐而不分道上餐”的服务是“错误”的,消费者或许会说,那就不要说葡萄酒了吧,这样更简单。
编译: 吴嘉溦 / Sylvia Wu
DecanterChina.com刊登的所有内容版权属于Future plc。未经Decanter书面授权,任何组织和个人不得以任何形式或方法对该内容的任何部分进行复制、转载及传播。
DecanterChina.com官方媒体合作伙伴(查看“关于我们”)在与Decanter签订媒体合作协议后可对一部分内容进行转载。联系china@decanter.com咨询如何成为DecanterChina.com官方媒体合作伙伴。
评论
提交评论